职工文苑
编者按
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段英雄辈出的烽火岁月,是民族血脉里的记忆坐标,先烈热血铸就的抗战精神,始终激励我们前行。
为缅怀先辈、传承精神,公司职工作协发起“铭记烽火岁月・凝聚奋进力量”系列活动。征文中,职工或回望英雄故事,或结合岗位谈感悟,作品里满是爱国情怀与奋斗信念。
今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优秀作品。愿这些作品能让大家铭记历史、致敬英雄,更能激励全体职工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岗位行动力,在新征程上凝聚奋进力量。
当历史的烽烟在时光长河中渐次淡去,那些深埋于煤海深处的红色记忆,却始终在岁月流转中熠熠生辉。2025年,我们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新时代的煤田之上,回望那段山河破碎却热血沸腾的岁月,煤矿工作者的双手,不仅托起了抗战的“工业食粮”,更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抗战时期,煤炭是支撑前线作战、保障后方生产的“黑色黄金”。彼时,国土大片沦陷,许多矿区沦为敌占区,侵略者妄图通过掠夺煤炭资源,摧毁中国的工业根基与抗战意志。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煤矿工人怀揣着“一寸煤田一寸血,一锹乌金一赤诚”的信念,在暗无天日的矿井里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他们或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消极怠工、破坏设备,让侵略者的掠夺计划屡屡落空;或是秘密组织抗日武装,用矿灯作信号、用铁锹当武器,在煤巷中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地下防线”;更有无数矿工兄弟,背着干粮、扛着工具,徒步穿越封锁线,奔赴后方矿区,日夜不停地开采煤炭,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厂提供燃料,为前线将士的御寒取暖输送热量。
在山西大同矿区,有位名叫王满仓的老矿工,至今仍被后辈们传颂。1943年,日军为加快掠夺煤炭,强迫矿工们超负荷作业,稍有反抗便会遭到毒打甚至杀害。王满仓看着身边的工友一个个倒下,心中的怒火愈发炽烈。他暗中联络了十几名有血性的矿工,约定在深夜的井下“罢工”——他们故意将矿车轨道错开,让装满煤炭的矿车卡在巷道中,又悄悄破坏了通风设备,迫使日军不得不暂停开采。王满仓为了保护矿上的发电机不被日军抢走,抱着机器躲进废弃巷道,饿了啃树皮、渴了喝矿水,硬是在黑暗中坚守了七天七夜,最终让关键设备免于落入敌手。
这些没有硝烟的抗争,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却藏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他们知道,少出一吨煤,日军的坦克就少一分动力;保护一台设备,就是为抗战多留一分希望。煤海之中,从不缺乏舍生取义的英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生命诠释了“家国”二字的重量。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煤海深处的烽火记忆,我们更加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奋斗永无止境。作为新时代的煤矿工作者,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更要立足岗位,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煤海之中续写新的篇章。
我们当以历史为鉴——从抗战时期的“煤海抗战”中,汲取“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从老一辈矿工的坚守中,传承“家国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智能化开采的车间里精益求精,在绿色矿山的建设中攻坚克难,在能源保供的战场上挺身而出——这,就是新时代煤炭人对烽火记忆的最好回应,也是对和平时代的最美展望。(胡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