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小时不识月,呼作?”
“呼作白玉盘!”
后来每当我看到月亮时,无论阴晴圆缺,都会想起工作前最后一次与家人赶回老家,去陪伴奶奶度过中秋节的傍晚。
我们一家四口开着车,在蜿蜒盘旋的林间小路上翻山越岭,我靠着后座与窗外快速掠过的花草树木匆忙地打着招呼,妹妹趴在我的怀里声情并茂跟我讲着她小小世界里的新鲜事。当我们又一次穿出林间的公路,转上没有树木遮盖的山头时。一轮巨大的月亮早已经在等候我们了,温柔的月光一瞬间充满了昏暗的车厢,照亮了我的眼睛,笼罩了怀中妹妹的全身。
月亮突然出现,像是有一块和它此时此刻一样大小的石头丢入了平静的湖面,在我的心里激起涟漪,掀起浪花。同时也引起了父母的赞美和妹妹的惊呼。
“哇塞!好大的月亮!”
“是啊,今天的月亮又圆又大,又是这样的洁白明亮,你觉得它像什么?”
“嗯...它像,它像一个大大的电灯泡!”
“还像什么呢?像不像我们生活中一种与吃有关的东西?”
“我知道了,它像一个大月饼,都是圆圆的,我好想飞上去咬一口,哥哥你觉得它是什么味道的?”
“哈哈哈,那应该是你的味道,月亮和你的脸蛋一样漂亮。你再仔细观察一下,它还像什么?和吃的有关,但不是一种食物。”
“像不像我们用来盛菜的白色瓷盘?”坐在副驾驶的妈妈提示道。
“嗯对,就是的!哥哥,月亮还像一个大盘子”
“所以有一句诗叫做:小时不识月,呼作?”我忍着笑意提问,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这个贪玩的6岁小女孩学习的机会。
“呼作白玉盘!”
“对喽,不过在我们家的小朋友这里是:小儿不识月,呼作大月饼”!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和父母笑妹妹的天真可爱,妹妹则在笑:哪有人能吃得了那么大的月饼啊?她真是傻了。
那个傍晚天色明亮,还能看到天上漫无目的的浮云。月亮出现的貌似不符合时间规律,但是那天它的光辉温柔明亮,挂在山头照亮着我们和前方依旧蜿蜒通往故乡的路,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此时若是有人再去追究月亮“提前上岗”的责任,那他可真是一块扫兴的“榆木疙瘩”!
我猜想,我们在月光照耀下欢声笑语地驶向奶奶家的同时,奶奶应该正坐在早就被她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孤单地等待着我们。我们在欣赏“白玉盘”的时候,她应该也在抬头寻找月亮上伐桂的吴刚。
当我们赶到奶奶家时,许久不见的奶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她对我们的思念和我们的到来带给她的欣喜,她只是赶忙站起身来说:“饭已经做好了,快坐下吃饭。”
如今,离家百里,工作在紧张的生产一线。作为难以归家的游子,我对中秋节乃至其他传统节日有了更为切身的认识,我浅薄地概括为:大部分的传统节日,无论是一起赏月,吃月饼也好,赛龙舟,吃粽子也罢。不过都是内敛的中国人为相聚找的借口。当家人打电话给远方的游子,看似是询问过节是否回家,实则是在说:我很想你,希望你可以回来。
晚上结束一天的工作,走在回寝室的路上,又一次抬头望见遥远的月亮,我突然理解了苏东坡为什么明明希望相互思念的人们可以长久地待在一起,却又偏要通过月光遥远地传递思念。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仪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