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
“搏击煤海三十载,矢志攀登不停歇。”刘巍,以敬畏之心开采太阳的攀登者,1968年10月生于陕西商南,1993年8月阜新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扎身煤海,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立项建矿、移交管矿的循环往复中,正高级工程师的他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一系列重大科研技术成果,出版专著1部,编写陕西省地方标准1部,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次获陕煤集团先进表彰。
他是承压奋进担使命的榜样。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陕西煤炭系统第一批北移人,2003年便从铜川矿区来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陕西中能煤田有限公司榆阳煤矿担任矿长。怀揣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推广应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使得榆阳煤矿成为榆阳区和榆横矿区第一个成功生产的综采工作面,为榆阳区和榆横矿区综合机械化采煤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统筹矿井全局思考,定性分析,量化比较,优化产业升级方案,连续两次技改升级,使榆阳煤矿由15万吨小煤窑质变为3.00Mt/a现代化矿井。
为了解决榆林市城市规划与榆阳煤矿井田的重叠问题,先后主持开展“陕北榆阳煤矿综采区覆岩渗透性变化及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经过陕西省科技厅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参与开展“风积砂似膏体机械化充填采煤技术及应用”,经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他是栉风沐雨攻难关的先锋。步步常由逆境行,极知造物欲其成。2012年在榆阳煤矿因资源重叠批准异地重建的关键时刻,带领六名人员组建袁大滩煤矿项目部,“拓荒者”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矿权初步划定,技术力量、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困境挑战,能够保持拼搏进取、革故鼎新、任劳任怨的心态,带领一线技术人员积极拓荒。面对百米厚富水风积沙层,提出了巨厚风积沙地层中“两壁一场”(冻结壁+井壁设计和温度场)冻结斜井建设新理论;主持研究实施了综掘机+二运皮带+滑膜台车斜井冻结施工工艺,并在现场经过不断摸索、研究确定了6天12米大循环施工工艺,一举创造了72米/月的国内纪录。作为项目现场负责人开展“巨厚风积沙地层长距离斜井建设关键技术”,经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榆阳煤矿120万吨技改启动到300万吨升级竣工验收,从袁大滩煤矿500万吨异地置换重建到800万吨产能核增,从矿权立项到建审获批,从矿井建设到项目验收,路径的梳理确定、通道的协调打通,处处闪动他的身影。
他是授业传道传帮带的楷模。凭一己之长,则功成有数;惠及他人之长,则事业必久。作为袁大滩煤矿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深知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矿井的重要性,他也非常注重对年轻技术人员的帮助和扶持,他带领青年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调研,引导大家开展“青年员工下基层”活动,积极讨论,充分论证,不断为年轻技术人员提供平台。通过这样一次次不遗余力的传帮带,不仅提高了公司青年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锻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生产技术管理队伍,而且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生产技术保障水平。他甘愿充当基座,让青年技术人员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快速成长,以渔有方中彰显个人价值。
他是敬业奉献忘自己的典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大学毕业后,他坚持活跃在煤矿采掘一线,学习实践技术,破解实践难题,体现了一线科技工作的实干精神。在生产任务紧张时,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的机会,不知疲倦地忙碌在生产一线。为了研究部署袁大滩煤矿安全、环保、水保、安全生产标准化验收等相关工作,他时常加班到凌晨1-2点,积极邀请相关专家来矿对工作进行模拟检查,做到查缺补漏。他凭着对煤炭事业的由衷热爱,凭着敢啃硬骨头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扎根生产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满腔热血洒矿山,几度春秋写辉煌。三十载煤海奋进路,他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躬身书写煤海答卷;三十载煤海搏击,他以攀登者的姿态潜心书写煤炭人坚韧执着的前行华章。